“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盛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清朝诗人王维珍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认通州“京杭大运河”岸边灯塔附近繁忙的交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气氛中,国庆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首都食品博物馆北京开馆的微缩场景生动再现了过去通州大运河的盛大“开漕节”。

首都食品博物馆位于大磨坊文创园内。文创园位于永定闸塔的西南角,北京城的中南部轴线的起点。你不知道这个文创园是由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面粉厂——大磨坊设计和重建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磨坊面粉厂以“大磨坊文创园”的形象出现,成为具有现代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大磨坊文创园是由老厂房改造为现代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园区的标志性样板。根据商业卷《北京志》,大磨坊面粉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8年天民面粉厂的建立,然后通过“唯一”面粉厂、永定粮食加工厂、北京市面粉厂。1992年,北京 大磨坊面粉有限公司由北京市食品工业公司和法国食品企业共同组建。2014年,按照北京市“疏整促”的要求,企业完成了老厂关闭、生产线搬迁升级。历经百年沧桑的大磨坊面粉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粮食工人的工作记忆和对企业的深厚感情。
大磨坊文创园占地约1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由13栋不同外部形式和内部空间的建筑组成,形成集文化创意、展览、公寓、博物馆、商业、餐饮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布局。园区改造充分发挥了法国工业建筑遗迹的特色。工厂的外立面仍保留着法国红砖建筑的原貌,园区内摆放的制粉设备是北京粮食工业历史的见证。
“这些机器和设备见证了面粉厂所经历的辉煌,”一位加入面粉厂30多年的老工人窦良指着园区内的设备说。1982年,北京市粮食工业公司从日本引进第一条油炸方便面生产线,并在此落户。这条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天坛”方便面已经成为许多北京人记忆中的佳肴。当时,方便面很少见。他们有海鲜、辛辣、鸡肉酱、蘑菇和其他口味。就连我们内部的工作人员都想买,“天坛方便面当时很受欢迎,到目前为止给窦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2年,大磨坊面粉厂引进了加工能力200吨的瑞士现代小麦粉生产线。

首都食品博物馆位于园内,占地1000多平方米。”在博物馆里,你不仅可以看到扇车、磨坊、石磨、脚踏板等古代粮食加工工具,还可以在北京的明清巷子里漫步,感受北京老粮店、酒馆的场景,了解一代又一代北京粮食生产者为保障首都粮食供应、维护首都粮食安全所作的斗争。”博物馆馆长介绍,首都粮食博物馆全面挖掘整理了北京粮食的历史文化。根据《追根溯源》、《古运河、帝都运河、水运》、《京城粮库、民生保障》等主要章节,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音像多媒体等形式,从粮食起源、种植、储藏、运输、加工、供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储存、运输。北京粮食的运输、加工、供应和利用,全方位展现了对北京粮食的记忆,描绘了从落后到先进、从传统到现代、从计划到市场、从现在到未来北京粮食的变化。
为积极落实首都“四个中心”的职能定位,首农食品集团和京粮集团牢记国有企业的使命和责任,积极应对,积极布局自身资源,正在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靠近。他们在做好粮食产业链的同时,努力做好房地产开发文章,沉淀粮食产业的文化内涵,提炼生产和仓储。根据原工厂布局,加工研发的文化元素将创造高附加值、文化积淀的房地产产品,包括文化创意园区、主题设计师酒店等。京粮集团负责人表示,在首农食品集团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全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好地融入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市民消费和文化需求,把首都食品博物馆建设成为一个反映北方京粮美食历史的专业展馆,使其成为美食文物收藏、美食史研究和美食传播的场所。食品文化、食品知识普及、食品产业成果展示、服务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首都人文历史特色,具有文化交流、形象展示、宣传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公共文化场所,以及首都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承粮食之物华,载博物之重宝。文创园与博物馆共生共荣是园区的一大特色。位于园区内的首都食品博物馆的建设,填补了北京专业博物馆的空白,为首都市民进一步了解北京食品的历史、食品工作的重要性和食品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这家面粉厂始建于新中国以前,已有百年历史,承载着人们生存和衣食住行的记忆,记录着一代又一代面粉工人的热血次洒粉。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它再次迎来了时代变迁赋予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