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之家:古人与糖的故事

   2019-06-10 3860
核心提示:  调味之家:古人与糖的故事    糖,现在已经随处可见、司空见惯,不再是稀罕物,甚至成了损害健康的三高之一。但在历史上
   调味之家:古人与糖的故事
  
  糖,现在已经随处可见、司空见惯,不再是稀罕物,甚至成了损害健康的“三高”之一。但在历史上,糖是中外文明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季羡林先生曾编著过一部七十多万字的《糖史》。他在书中说:糖史是科学技术史,更是文化交流史。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糖结下缘分,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成为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甜蜜的使者。今天,糖(主要是蔗糖)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农产品之一,持续在国家、民族、文明之间起着沟通、交流的重要作用。
  糖
  甘蔗的发现与传入
  
  如今,制糖业普遍使用的原料主要有两种,即甘蔗和甜菜。1812年,德国人发明了从甜菜中提取糖的技术,甜菜糖诞生了。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甜菜糖的供应大约占糖类的20%,其余80%为蔗糖。中国大面积引种糖用甜菜始于1906年。相对于老大哥蔗糖,甜菜糖几无历史可言。在我国,如无特别说明,糖一般均特指蔗糖,即用甘蔗制成的糖类。
  
  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当军队打到印度时,亚历山大部下一位将领说印度出产一种不需蜜蜂就能产生蜜糖的草,这便是甘蔗。公元6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库思老一世将甘蔗引入伊朗种植。后来,中南半岛和南洋各地如真腊、占城、三佛齐、苏吉丹也普遍种甘蔗制糖。公元8—10世纪,甘蔗的种植遍及伊拉克、埃及、西西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甘蔗带到了美洲。
  
  甘蔗传入我国大约在公元前8—9世纪的周朝周宣王时期。根据史料研究,甘蔗最早种植于我国南方。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屈原在《楚辞·招魂》中说:“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史料文献。
  甘蔗
  先秦时代的“柘”是甘蔗,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引吕慧卿的记述:“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侧种,根上庶出,故字从蔗。”西晋文学家、植物学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一书中称甘蔗为“竿蔗”,是说它的茎如同竹竿之意。到了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种植甘蔗。甘蔗属于温带和热带农作物,如今,广东广西及周边地区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甘蔗产地和糖制造加工地区。
  
  从蔗 饴、蔗饧 到砂糖
  
  那么,甘蔗制糖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中国的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见解。季羡林先生的《糖史》中指出,“中国的蔗糖制造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某个朝代,至少在后魏以前”,这个期间的中国甘蔗制糖技术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步,无论在工艺、效率还是质量上都不理想。
  
  另据史料记载,从蔗汁到制成糖浆,大致经历过蔗饴、蔗饧、石蜜3个阶段。
  甘蔗
  东汉杨孚《异物志》有一段制作蔗饧的记载:“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餘,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就是今天我国广东、广西一带以及越南北部。从这两段史料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甘蔗制糖在岭南地区已经非常普遍了。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黏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黏稠),便于储存食用。虽然蔗饧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糖,但这一时期的制糖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东汉张衡的《七辨》著作中,有“沙饴石蜜”之句,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在汉代,甘蔗还是作为名贵的“水果”出现,很少能够出现在寻常百姓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蔗的种植和地区变得原来越大,许多手工制糖作坊开始兴起,也为后期甘蔗制糖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6世纪时,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砂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这要比先前的蔗饧加工技术又提高了一步。
  
  “生 啖 青 青 竹 一 排 ”
  甘蔗
  在古代,蔗是殊美之物。古人给不同品种的甘蔗取了好听的名字:绿嫩薄皮的叫竹蔗;紫皮的叫昆仑蔗,也叫红蔗,因“伤跌折骨,用敷患处,断蔗破片夹之,折骨复续”,又叫药蔗;一种叫雪蔗的,是珍品,“一丈三节,见日即消,见风即折”,又有“扶风蔗”之称,不由让人思及一位美人。而糖蔗因形似芦荻又有荻蔗之名,这样的别称里有芦苇的江天,也有芦笛的邈远。
  
  文人爱蔗,便去咏蔗,追求的是清兴、雅逸、精致的生活。
  
  唐代薛能《留题》 诗云:“茶兴复诗心,一瓯还一吟。压春甘蔗冷,喧雨荔枝深。骤去无遗恨,幽栖已遍寻。蛾眉不可到,高处望千岑。”
  
  唐代诗人王维在吃到赏赐的冰镇甘蔗汁后,开心地在《樱桃诗》中写道:“饮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甘蔗》诗一首指代自己际遇:“老境于吾渐不佳,一生拗性旧秋崖。笑人煮积何时熟,生啖青青竹一排。”
  
  甘蔗在两宋时期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食物。朱翌在《次韵傅丈见寄》写到:“土瓜甘蔗窖深藏,青李来禽子在囊。胜日园林吾有分,暮年歌酒尔无忘。扫除金屑不到眼,尽力石田难救荒。每遇北风长引领,皖公山下是桐乡。”
  
  古代名人 食蔗趣 事
  
  很多古代名人都爱吃甘蔗,对于他们来说,这就如同于“左持蟹右持杯”般的享受。那么,谁是古代真正的“甘蔗控”?曹丕必然算一个。
  
  传说魏文帝曹丕最好吃甘蔗,他和大臣们议事时,都是边吃甘蔗边议事,下殿时把甘蔗当手杖拄着。《典论》记载,有一次,曹丕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几人在一起喝酒,曹丕听说邓展武艺很高,善于空手入白刃,曹丕和他谈论剑术,谈着谈着,曹丕说,我对剑术有过研究,得到过高人的传授,你刚才说的是不对的。邓展听了很不服气,他说,我们较量一下,当时,他们正在吃甘蔗,于是就以甘蔗为武器,下殿一交手,曹丕先后3次击中邓展的手臂,左右都大笑起来。
  
  而要说吃甘蔗最经典的故事,那非顾恺之的“倒啖甘蔗”莫属。
  
  《世说新语·排调》载,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晋书·顾恺之传》也载:“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他出身于士族家庭,多才多艺。顾恺之曾在大司马桓温的幕府作参军。一次,他跟随桓温到江陵视察,当地官员前来拜见时送来了很多捆当地特产——甘蔗。桓温就发给大家来品尝,大家都边吃边赞。这时,只有顾恺之一人独自望着江景美景而出神。桓温见了,故意挑了根长长的甘蔗,把甘蔗尾那头塞在了顾恺之手里。恺之看也不看,拿起来就啃。
  甘蔗
  桓温看见这副吃相,忍俊不禁,便问他:“这甘蔗甜否?”。其他人见了也都跟着起哄着说:“我们吃的甘蔗超级甜,不知顾参军的甘蔗甜否?”顾恺之见状,举起甘蔗不紧不慢地说:“有什么可笑的?我看你们根本就不懂甘蔗的正确吃法,吃甘蔗可是大有讲究!”大家这么一听倒是好奇了起来。恺之接着说:“你们一开始就吃最甜的那段,就会越吃越不甜,吃到后来,就倒胃口了。而像我这么从尖吃,就会越吃越甜,越吃越有味儿,这种吃法叫‘渐入佳境’。”
  
  由此,衍生出个成语——渐入佳境。
  
  通常情况下,嚼食甘蔗是从尾部开始的,逐渐推进到头部(根部),而顾恺之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食蔗法。后来,人们以“蔗尾”一词比喻为先苦后甜,情况越来越好。如元代李俊民在《游青莲》诗中,就写有“渐佳如蔗尾,薄险似羊肠”之句。“渐入佳境”的食蔗法,还有人以“蔗境”一词比喻为人生晚景的美好。例如宋代赵必豫《水调歌头· 寿梁多竹八十》词:“百岁人有几?七十世间稀。何况先生八十,蔗镜美如饴。”此外,还有人以“啖蔗”喻境况逐渐好转。如宋李弥逊《将至徽川道中作》诗:“端如啖蔗及佳境,快意不复嘲天悭。”
  
  一根普通的甘蔗,竟然诞生出一个成语、三个典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线下充值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20230072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