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介绍,10年时间,中国食品工业触底回升、健康转型。科技在未来食品安全与健康评价中,将被更多聚焦,要用科技创新筑起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长城。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在开幕式上表示,食品安全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全社会多方共同面对,需要健全防范机制和搭建交流平台形成全球共治。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遵循“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准入为条件,以过程监管为基础,以抽检监测为着力点,以预警交流为纽带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率由2014年的5.3%下降到2018年的2.4%,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有较大提升。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食品安全三处处长熊先军表示,相比国内食品,进口食品的供应链更加国际化,食品原料生产、成品加工、货物运输等各环节处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风险环节和责任主体更加复杂,安全风险也更加难以确定。安全是食品行业的底线,安全也是食品贸易的基础。
中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以“安全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进入2018年,这一转型的速率在加快,难度在加大。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40793家,较上年大规模减少203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1万亿元,增速5.3%,低于上年水平。但食品工业利润增速10.8%,利润增速高于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提出了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他指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食源性疾病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压力不大。负面舆情危害突出,已成主要问题。他通过溯源与信息平台,对标准的建议,监管及执法工作模式,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内容,提出应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孟素荷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结构转型,正以价值提升的形式显效。诸多新的食品品类和销售业态,如辣条等传统食品、酵素等新兴植物源食品、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功能食品、需求旺盛的老年食品及占全国食品市场销售额30%以上的网络销售食品等,已快速发展成体量庞大的食品工业新增经济板块。同时,国门大开后食品安全的输入性风险加大。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科学主席Vish Prakash在“关注食品安全以外的安全——安全食品的未来计划”的报告中表示,食品必须是100%安全,而且在安全方面没有任何交易可谈。食品安全的保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以及所有卫生农业规范和植物检疫条例等,同时也包括食品加工必须符合最新分析方法的发展,以确保产品安全地进入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把食品安全与前沿科学联系起来是必然趋势,不能找借口在一个地区/国家消费不安全食品或把这些不安全食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杜邦营养与健康事业部亚太区总裁李永敬表示,近年来,消化健康、植物基和蛋白质占据了全球食品、健康和营养十大趋势的前列。而老年食品、发酵/益生菌食品,以及植物蛋白食品等,将成为亚洲地区健康食品业未来创新的方向。
针对食品安全预警与风险交流,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Patrick Wall博士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的信任仍然比较脆弱。而数字媒体沟通技术却可以有助于食品新科技的传播,开展科普、辟谣等工作。食品科学家和食品相关科研机构,作为食品科技的权威,急需学习并利用新媒体技术。这一点在中国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非洲猪瘟这样的疫情时刻,让真实准确的信息(而不是谣言)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可以借力新媒体。他期待看到中国食品科学家将本国数字媒体方面的优势带入食品科普,在食品信息沟通方面引领国际同行。
据悉,此次大会邀请国内外食品界重量级大咖,围绕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拥抱大健康、食安监管体系的“中国方案”、互联网时代的食安智能管理、过敏原成分交叉污染的检测、食品安全预警与风险交流、棕榈油产业发展、我国食品工业检测标准等8个重点方向开展深入研讨,为国内外食品科学家在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与产业对接的突破口,为食品工业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