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茅在两会上表示,对食品安全要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包括巨额惩罚制度、巨额补偿制度、重奖举报人制度。
张茅指出,食品安全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制假售假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也逐渐显现。
张茅强调,对食品安全要建立最严谨的标准,解决目前标准缺失、落后的问题,完善和提高标准水平,特别是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强化标准的实施。
“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比如,餐饮业提倡明厨亮灶,今年要提高到30%以上。在校园食堂中已经达到了50%,今年准备朝着70%的目标努力。”张茅表示,对于食品安全还要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包括巨额惩罚制度、巨额补偿制度、重奖举报人制度,依法加大、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此外,还要坚持最严肃的问责,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市场监管总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指导、督查和协调。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卢江:
强化大数据防控食品安全隐患
卢江在全国两会发言中提到,如果对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的“先兆”和“苗头”隐患信息和数据及时收集汇聚,并进行有效分析识别和预警,则可有效防控事故的发生。
具体而言,应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收集覆盖食品安全全链条的相关数据,同时融合时空、地理、环境、气象及医疗健康等信息,系统分析识别风险,就能实现食品安全事件的预警防控,从根本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发展。为此,强化大数据在食品安全隐患预警防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均非常重视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工作,印发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原国家食药总局(现市场监管总局)积极争取发改委立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并把食品安全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工作纳入工程之中进行部署,力求应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助力食品安全工作。
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全国一盘棋的大数据挖掘应用战略格局。
卢江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相关落实工作有待进一步推动。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依然存在信息孤岛、自成体系、数据资源分散等问题,信息化建设重复交叉,资源耗费现象严重。
二是现有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缺乏一致性与匹配性,质量参差不齐,可利用性差,难以实现数据的科学采集、共享和真正融合。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给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判带来严重影响。
三是数据收集和应用能力有待加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理统计已经不能满足食品安全工作需要,特别是如何结合时空、地理、环境、气象及医疗健康信息,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的角度,系统分析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类似“天气预报系统”的风险识别预警模型的技术还没成型,应用能力亟待加强。
基于目前的问题和挑战,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卢江建议如下:一是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建立促进数据共享融合的相关制度、机制,构建完善的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并加快推进落实。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支持,特别是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的支持力度,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相关跨界人才,为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四是提升食品安全大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性。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五是成立数据应用中心等平台机构,明确主要牵头单位和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同时,确定一至两家单位作为主中心和备份中心,建立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融合时空、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大数据中心和平台,确保信息和数据收集及应用开发的有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促进各部门数据尽快实现共建、共享、共赢,为从根本上防控食品安全隐患,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
建议加大对食品科技创新投入
张学武在两会建议中指出:我国食品科技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存在重产前产中而轻产后加工的现象。食品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不足。我国食品工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仅有0.40%,而2015年美国食品工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36%。同时食品科学基础性研究相对薄弱。我国食品领域的基础与应用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研发缺乏理论和科学基础支撑,导致自主发展方向和原始性创新无根基。
这与我国长期对西方理论和科学过度依赖、重引进吸收和产业模式的引进、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够和支持方向不平衡原因所导致。此外,产业核心技术与装备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41%,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3.6万亿元,物流损耗达10~25%;食用油、乳制品等加工量和消费量全球第一,高能耗、高损耗的问题仍旧突出,加工过程中先进的杀菌、均质、干燥、离心机、灌装、储藏保鲜等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欧美、日本等国家输入,急需系统创新技术和装备予以解决。不仅如此,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也明显不足,产品低值化和同质化问题严重,无法满足公众对健康营养食品的需求,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张学武建议,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食品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做法,制订食品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在技术预测的基础上,研究制订食品领域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四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强化食品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超前部署食品科技重大战略方向和重大任务,加强食品营养健康工程、食品绿色制造工程、食品安全主动保障等重点领域的专项研究。积极发挥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出台政策,引导、激励食品企业参与食品科技领域基础研究。世界食品巨头普遍重视食品科技基础研究,如星巴克的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可以向农户提供品种选育、种植、栽培、加工等技术服务。
同时,加大对食品科技创新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食品工业是我国重要支柱产业,“十三五”末期及整个“十四五”,都是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期、转折期,当前要加大食品科技领域投入,提升食品工业水平,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推动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引导食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向制造业看齐。
还应重视食品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融合。进一步加强食品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中心等基地平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打造食品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是食品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应建立有效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三者在食品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化三者在产、学、研的整体融合。
此外,要重视食品科技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创新源泉和技术保障,建议进一步强化食品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及食品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保障了食品工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大力发展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专业,建立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主的食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企业为主的食品科技创新人才实践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表示,食品安全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信息追溯管理是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消费知情权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由商务部建设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农业农村部建设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国家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等已经开始运行。上海、福建、甘肃等地先后出台了本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北京、石家庄、牡丹江等地也出台了专门性的地方政府规章。然而,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尚未建成,难以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的统一管理,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